白皮书指出,中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在激发数字经济活力、推进数字生态建设、营造清朗网络空间、防范网络安全风险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服务、支撑和保障,白皮书从七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中国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网普及应用,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据研究机构测算,截至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9.8%,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二。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日益扩大。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74.4%。截至2022年6月,中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185.4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数达4.55亿,建成全球规模最大5G网络,成为5G标准和技术的全球引领者之一。骨干网、城域网和LTE网络完成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升级改造,主要互联网网站和应用IPv6支持度显著提升。截至2022年7月,中国IPv6活跃用户数达6.97亿。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2021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总体产业规模达到4690亿元。截至2021年底,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终端产品社会总保有量超过10亿台/套,超过790万辆道路营运车辆、10万台/套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安装使用北斗系统,医疗健康、远程监控、线上服务等下游运营服务环节产值近2000亿元,北斗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持续深化。中国大力培育人工智能、物联网、下一代通信网络等新技术新应用,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工业互联网发展进入快车道。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截至2022年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5.3%,数字化研发工具的普及率达74.7%。
农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融合应用,智慧农业、智慧农机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应用研究不断加强。
数字化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电子商务持续繁荣,2021年中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0.8万亿元,同比增长1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4.5%。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到1.92万亿元,同比增长18.6%。
二、数字技术惠民便民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有广度、有深度,更有温度。互联网助力精准扶贫取得积极成效。实施《网络扶贫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实施网络覆盖、农村电商、网络扶智、信息服务、网络公益等五大工程,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加快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针对不同群体的信息化服务保障日趋健全。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共享数字生活。采取多项措施,为残疾人信息交流无障碍创造条件。
三、网络空间法治体系不断完善
中国始终把依法治网作为加强数字生态建设、构建规范有序网络环境的基础性手段,坚定不移推进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推动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健全网络法律体系。中国网络立法的“四梁八柱”基本构建,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根本,以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章为依托,以传统立法为基础,以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安全等网络专门立法为主干的网络法律体系。
严格网络执法。建立健全网络执法协调机制,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传销、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违法犯罪行为。深入推进个人信息保护、网络信息内容管理、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保护等领域执法。不断提升网络执法的针对性、时效性和震慑力,有效遏制网络违法乱象,网络空间日益规范有序。
创新网络司法。坚持司法改革与信息化建设统筹推进,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司法网络化、阳光化改革,推出智慧法院、智慧检务等服务,健全在线诉讼规则,推动互联网法院“网上案件网上审理”的新型审理机制不断成熟。开展网络普法。始终将普法守法作为加强法治的基础性工作,不断加强互联网普法宣传教育。
四、网上内容丰富多彩
网络文化多元多样。网络视听、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互动娱乐等不断发展,产生海量网络文化内容,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数字图书馆、“云端博物馆”、网上剧场、“云展览”、线上演唱会、VR旅游等,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高品质文化盛宴。
多元网络文化催生众多新型文化业态。网络传播形态迭代更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AR等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推动网络传播方法手段、载体渠道不断创新,传播主渠道更加移动化、表达方式更加大众化、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技术先进、样态新颖的融媒体产品持续涌现,好声音成为中国网络空间“最强音”,传播得更快更广更远、更加深入人心。
五、网络空间日益清朗
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网上正能量强劲、主旋律高昂。推进“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生态乱象,深入推进“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深入推进“饭圈”乱象治理,强化规范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着力遏制网上“饭圈”乱象。聚焦网络直播、短视频等领域,重点治理“色、丑、怪、假、俗、赌”等违法违规内容呈现乱象,有力规范平台功能运行失范等顽疾。持续开展网络水军、网络账号运营等乱象治理,严防反弹反复,有效遏制了网络乱象滋生蔓延,持续塑造和净化了网络生态。
六、互联网平台运营不断规范
近年来,中国平台经济蓬勃发展,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互联网平台“二选一”“大数据杀熟”“屏蔽网址链接”等影响市场公平竞争、侵犯消费者和劳动者合法权益等问题,实施反垄断调查和行政处罚,有效保护中小微企业、劳动者、消费者等市场主体权益。
加强新技术新应用治理。不断完善适应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制度规则,对区块链、算法推荐服务等加强管理,依法规制算法滥用、非法处理个人信息等行为,推动各类新技术新应用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推动互联网行业自律。中国网络社会组织和行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制定发布行业自律公约,加强社会责任建设,引导督促互联网企业规范平台经营活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共同营造诚信经营、良性互动、公平竞争的健康市场秩序。
七、网络空间安全有效保障
加强网络安全顶层设计,《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框架基本形成,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全社会网络安全防线进一步筑牢。
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定出台《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坚持综合协调、分工负责、依法保护,充分发挥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加强风险评估和安全检测,强化监测预警能力,积极推动建立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发现安全风险,尽早开展研判分析和应急响应,采取多种措施共同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
促进网络空间规范发展。坚持促进发展和依法管理相统一,积极鼓励平台在引领技术创新、激发经济活力、促进信息惠民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防范一些平台利用数据、技术、市场、资本等优势无序竞争,全面营造公平竞争、包容发展、开放创新的市场环境。
推动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实施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设立网络安全专项基金,国内有60余所高校设立网络安全学院,200余所高校设立网络安全本科专业。网络安全产业生态不断完善,技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网络安全产品细分领域和技术方向持续拓展外延。建成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国家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推动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