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人工智能热度虽火,实际发展起来却并不容易。除了投入巨大之外,发展过程中也时常面临各种的问题。例如对于我国来说,专业人才的高度缺乏,就成为了制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方面人才数量少,另一方面人才质量低,使得发展难上台阶。
基于此,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解决人才问题是头等大事。早在2017年,我国就已经未雨绸缪想好了对策。当年,我国先后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对人才问题做出了详细规划和要求。
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学科,探索设立人工智能专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等合作开展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换言之,就是要将高校作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储备的主战场,通过校企结合,共同打造满足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人才。
在此国家政策指引下,近年来我国多地高校考试积极摸索人工智能专业发展新方式,陆续开设了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例如2017年,中科院大学就成立了人工智能技术学院,同时,之后南京大学、上海交大、哈工大等高校相继跟进,设立学院和专业。
据统计,2018年申报“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等专业的高校已超过100所,另外,2019年正式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高校也已达到35所以上。可以说,在人工智能专业探索和人才培养上,国内各大高校已经迈出了重要且坚实的一步。
当然,新专业的探索和建设光靠高校还不够,最重要的还是政府。2019年3月份,教育部正式将人工智能专业列入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之中,设定专业代码080717T,学位授予门类工学,将人工智能纳入国内高校本科专业,这为人才建设吹响最强音。
而近日,教育部也是再度公布了2021年高校本科新增设的37个专业。其中我们发现,属于电子信息类和人工智能类的有11个,约占本科新增专业的1/3,其中包括智能采矿、智慧交通、智能飞行器技术、智能影像工程等,让人才建设体系愈发完善。
未来,可以预测会有更多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新专业受到国家的认可,进入到高校之中。通过各种新专业的探索与尝试,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将迈上新台阶,人才储备也将持续深化,相关人才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这将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成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