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短信预约-IT技能 免费直播动态提醒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你不好奇Linux是如何收发网络包的?

2024-12-03 14:32

关注

这次,就围绕一个问题来说。

Linux 系统是如何收发网络包的?

正文

网络模型

为了使得多种设备能通过网络相互通信,和为了解决各种不同设备在网络互联中的兼容性问题,国际标标准化组织制定了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也就是 OSI 网络模型,该模型主要有 7 层,分别是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以及物理层。

每一层负责的职能都不同,如下:

由于 OSI 模型实在太复杂,提出的也只是概念理论上的分层,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实现方案。事实上,我们比较常见,也比较实用的是四层模型,即 TCP/IP 网络模型,Linux 系统正是按照这套网络模型来实现网络协议栈的。

TCP/IP 网络模型共有 4 层,分别是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网络接口层,每一层负责的职能如下:

TCP/IP 网络模型相比 OSI 网络模型简化了不少,也更加易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不过,我们常说的七层和四层负载均衡,是用 OSI 网络模型来描述的,七层对应的是应用层,四层对应的是传输层。

Linux 网络协议栈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身体比作应用层中的数据,打底衣服比作传输层中的 TCP 头,外套比作网络层中 IP 头,帽子和鞋子分别比作网络接口层的帧头和帧尾。

在冬天这个季节,当我们要从家里出去玩的时候,自然要先穿个打底衣服,再套上保暖外套,最后穿上帽子和鞋子才出门,这个过程就好像我们把 TCP 协议通信的网络包发出去的时候,会把应用层的数据按照网络协议栈层层封装和处理。

你从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到,应用层数据在每一层的封装格式。

 

其中:

这些新增和头部和尾部,都有各自的作用,也都是按照特定的协议格式填充,这每一层都增加了各自的协议头,那自然网络包的大小就增大了,但物理链路并不能传输任意大小的数据包,所以在以太网中,规定了最大传输单元(MTU)是 1500 字节,也就是规定了单次传输的最大 IP 包大小。

当网络包超过 MTU 的大小,就会在网络层分片,以确保分片后的 IP 包不会超过 MTU 大小,如果 MTU 越小,需要的分包就越多,那么网络吞吐能力就越差,相反的,如果 MTU 越大,需要的分包就越小,那么网络吞吐能力就越好。

知道了 TCP/IP 网络模型,以及网络包的封装原理后,那么 Linux 网络协议栈的样子,你想必猜到了大概,它其实就类似于 TCP/IP 的四层结构:

从上图的的网络协议栈,你可以看到:

Linux 接收网络包的流程

网卡是计算机里的一个硬件,专门负责接收和发送网络包,当网卡接收到一个网络包后,会通过 DMA 技术,将网络包放入到 Ring Buffer,这个是一个环形缓冲区,该缓冲区在内核内存中的网卡驱动里。

那接收到网络包后,应该怎么告诉操作系统这个网络包已经到达了呢?

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就是触发中断,也就是每当网卡收到一个网络包,就触发一个中断告诉操作系统。

但是,这存在一个问题,在高性能网络场景下,网络包的数量会非常多,那么就会触发非常多的中断,要知道当 CPU  收到了中断,就会停下手里的事情,而去处理这些网络包,处理完毕后,才会回去继续其他事情,那么频繁地触发中断,则会导致 CPU 一直没玩没了的处理中断,而导致其他任务可能无法继续前进,从而影响系统的整体效率。

所以为了解决频繁中断带来的性能开销,Linux 内核在 2.6 版本中引入了 NAPI 机制,它是混合「中断和轮询」的方式来接收网络包,它的核心概念就是不采用中断的方式读取数据,而是首先采用中断唤醒数据接收的服务程序,然后 poll 的方法来轮询数据。

比如,当有网络包到达时,网卡发起硬件中断,于是会执行网卡硬件中断处理函数,中断处理函数处理完需要「暂时屏蔽中断」,然后唤醒「软中断」来轮询处理数据,直到没有新数据时才恢复中断,这样一次中断处理多个网络包,于是就可以降低网卡中断带来的性能开销。

那软中断是怎么处理网络包的呢?它会从 Ring Buffer 中拷贝数据到内核 struct sk_buff 缓冲区中,从而可以作为一个网络包交给网络协议栈进行逐层处理。

首先,会先进入到网络接口层,在这一层会检查报文的合法性,如果不合法则丢弃,合法则会找出该网络包的上层协议的类型,比如是 IPv4,还是 IPv6,接着再去掉帧头和帧尾,然后交给网络层。

到了网络层,则取出 IP 包,判断网络包下一步的走向,比如是交给上层处理还是转发出去。当确认这个网络包要发送给本机后,就会从 IP 头里看看上一层协议的类型是 TCP 还是 UDP,接着去掉 IP 头,然后交给传输层。

传输层取出 TCP 头或 UDP 头,根据四元组「源 IP、源端口、目的 IP、目的端口」 作为标识,找出对应的 Socket,并把数据拷贝到 Socket 的接收缓冲区。

最后,应用层程序调用 Socket 接口,从内核的 Socket 接收缓冲区读取新到来的数据到应用层。

至此,一个网络包的接收过程就已经结束了,你也可以从下图左边部分看到网络包接收的流程,右边部分刚好反过来,它是网络包发送的流程。

Linux 发送网络包的流程

如上图的有半部分,发送网络包的流程正好和接收流程相反。

首先,应用程序会调用 Socket 发送数据包的接口,由于这个是系统调用,所以会从用户态陷入到内核态中的 Socket 层,Socket 层会将应用层数据拷贝到 Socket 发送缓冲区中。

接下来,网络协议栈从 Socket 发送缓冲区中取出数据包,并按照 TCP/IP 协议栈从上到下逐层处理。

如果使用的是 TCP 传输协议发送数据,那么会在传输层增加 TCP 包头,然后交给网络层,网络层会给数据包增加 IP 包,然后通过查询路由表确认下一跳的 IP,并按照 MTU 大小进行分片。

分片后的网络包,就会被送到网络接口层,在这里会通过 ARP 协议获得下一跳的 MAC 地址,然后增加帧头和帧尾,放到发包队列中。

这一些准备好后,会触发软中断告诉网卡驱动程序,这里有新的网络包需要发送,最后驱动程序通过 DMA,从发包队列中读取网络包,将其放入到硬件网卡的队列中,随后物理网卡再将它发送出去。

总结

电脑与电脑之间通常都是通话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连接到一起,那由于网络设备的异构性,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了一个七层的 OSI 网络模型,但是这个模型由于比较复杂,实际应用中并没有采用,而是采用了更为简化的 TCP/IP 模型,Linux 网络协议栈就是按照了该模型来实现的。

TCP/IP 模型主要分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四层,每一层负责的职责都不同,这也是 Linux 网络协议栈主要构成部分。

当应用程序通过 Socket 接口发送数据包,数据包会被网络协议栈从上到下进行逐层处理后,才会被送到网卡队列中,随后由网卡将网络包发送出去。

而在接收网络包时,同样也要先经过网络协议栈从下到上的逐层处理,最后才会被送到应用程序。 

 

来源:良许Linux内容投诉

免责声明:

① 本站未注明“稿件来源”的信息均来自网络整理。其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的所属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收集整理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作为临时的测试数据,供内部测试之用。本站并未授权任何人以任何方式主动获取本站任何信息。

② 本站未注明“稿件来源”的临时测试数据将在测试完成后最终做删除处理。有问题或投稿请发送至: 邮箱/279061341@qq.com QQ/279061341

软考中级精品资料免费领

  • 历年真题答案解析
  • 备考技巧名师总结
  • 高频考点精准押题
  • 2024年上半年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第二批次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难度     813人已做
    查看
  • 【考后总结】2024年5月26日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第2批次考情分析

    难度     354人已做
    查看
  • 【考后总结】2024年5月25日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第1批次考情分析

    难度     318人已做
    查看
  • 2024年上半年软考高项第一、二批次真题考点汇总(完整版)

    难度     435人已做
    查看
  • 2024年上半年系统架构设计师考试综合知识真题

    难度     224人已做
    查看

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猜你喜欢

AI推送时光机
位置:首页-资讯-后端开发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编程学习网 内容吧
首页课程
资料下载
问答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