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互联网的第一课题。互联网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而网络的管理与使用,就是要不断提升其便利,而限制其不安全因素。
近年来,我国通过网络安全立法,加强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网络安全总体可控,广大网民的安全感指数越来越高。2019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组委会15日发布报告:2019年网民网络总体安全感提升,认为网络安全的占51.25%,较去年提升12.91个百分点。这样的成绩,离不开网络管理部门的努力,也离不开广大网民的共同呵护。
但是,互联网安全仍然面临方方面面的挑战。一是敌对势力、不法分子仍然试图通过网络攻击威胁我国安全,网络诈骗的手段还在不断翻新;二是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时时刻刻仍然给安全提出新的难题;三是我国是第一网络大国,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多,同时呈现低龄化、老年化、低学历化的趋势……这些问题,都关乎互联网的安全以及每一位网民的切身利益。
网络安全管理,立法立规须先行。近年来,《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实施,网络安全治理实现了有法可依。而关于网络生态治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近日发布了《网络生态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旨在全面提升网络生态治理,净化网络空间,保障广大网民的切身利益。
网络安全,离不开公众和网民的参与。有些问题,需要专业的管理部门与机构去做专业的事儿;有些问题,需要广大网民的共同学习与努力,提升自己以及家庭的网络安全意识,共同构建健康、绿色的网络生态。尤其是手机网民数量不断攀升的当下,构建安全的网络生态,提升网民的素养更加迫切。
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数量居世界第一;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人手一部手机随时随地上网成为了现实。再者,农村网民规模为2.25亿(占网民整体的26.3%),面对花样不断翻新的网络骗术、电信骗术,提升网络安全意识,早已成为基层网络安全宣传的重要内容。
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角度讲,每一位网民要制止并举报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以及虚假的、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信息,要向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等内容的违法信息坚决说不;内容生产者不得制作带有挑逗、诱惑、血腥、惊悚的内容,不得宣扬炫富拜金、奢靡腐化等生活方式。从个人利益保护角度讲,支付安全、指纹安全、刷脸安全都是安全问题;不登陆不良网站,警惕钓鱼软件、木马病毒,拒绝红包诱惑和小恩小惠,也应当成为必选动作。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这不仅是一个口号,也是一个目标,更是倡议书和集结号。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广大网民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