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短信预约-IT技能 免费直播动态提醒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Linux高性能网络编程十谈 | 性能优化(CPU和内存)

2024-11-30 05:46

关注

第一部分:CPU和内存性能度量

系统调用

这张图阐述一个应用程序需要经过这些模块调用,对于性能每一部分都可能会有影响,那么我们先需要了解每个模块需要怎么度量?

1、CPU度量

(1)CPU使用率

CPU使用率是最直观描述当前服务状态的情况,如果CPU使用率过高,则表示当前遇到了性能瓶颈,其中过高的这个具体值在线上一般是70%-90%之间,要么扩容服务,要么就排查性能问题。

查看性能工具有很多,最常用的是通过top -p <进程ID>或者通过查看线程top -H -p <进程ID>观察,另外可以使用上一篇的工具:mpstat -P ALL 1 2。

(2)用户进程消耗CPU

用户进程消耗CPU是常见的情况,往往和业务代码或者使用的库相关,比如大量的循环,JSON解析大包等,在用户代码层有很多耗CPU的操作,都会表现CPU使用率异常,定位其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3)内核消耗CPU

消耗CPU不止用户进程,还包括内核进程,系统调用等内核消耗CPU,可能的原因有大量的内存拷贝,锁,大量的上下文切换等等,具体分析和上面类似:

(4)CPU等待

CPU花费在等待上的时间,主要是看是否大量的IO导致,也可以通过top定位具体进程,然后跟踪和分析该进程或者线程的网络调用情况。

(5)Nice消耗CPU

描述的是花费的re-nicing进程上时间占比,主要是更改了进程的执行顺序或者优先级。

(6)平均负载

平均负载是一个判断系统快慢的重要原因,可能往往不是某个进程引起的,主要有两个指标:

如果被阻塞,平均负载就会增加,可以通过uptime查看,往往负载增加这个时候需要优化代码或者增加机器资源。

(7)运行进程

当前运行和已经在队列中的进程数,往往进程过多会导致CPU调度繁忙,比如之前多进程的Apache Server,所以可以根据当前CPU的核数决定进程个数,一般繁忙情况下的进程不建议超过2倍CPU(当前空闲的进程也不宜过大,建议不超过10倍)。

(8)阻塞进程

阻塞进程是当前未达到执行条件的进程,和上面的CPU等待事件对应,一般是IO问题导致,比如写文件数据过慢,或者socket读写数据未到达等等情况,如何分析呢?可以通过strace跟踪系统调用分析。

(9)上下文切换

在系统上发生上下文切换的情况,也是判断CPU负载的重要因素,大量的上下文切换可能和大量中断或者锁相关,上下文切换会导致CPU的缓存被刷新,数据需要从内存换入换出等。

排查方案是通过perf或者vmstat工具查询,比如vmstat输出(也可以通过vmstat -s查看):

[root@VM-16-16-centos ~]# vmstat 2 2
procs -----------memory---------- ---swap-- -----io---- -system-- ------cpu-----
 r  b   swpd   free   buff  cache   si   so    bi    bo   in   cs us sy id wa st
 0  0      0 298404  96824 1189732    0    0     1    34    1    0  0  0 99  0  0
 0  0      0 298284  96824 1189736    0    0     0   214  760 1315  1  0 99  1  0

其中system包括:CPU在内核态运行信息,包括in中断次数,cs上下文切换次数。

(10)中断

中断包含硬中断和软中断,硬中断是外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通过硬件控制器通知cpu的状态变化,而软中断是通过模拟硬中断的一种信号处理方式,中断过多会导致CPU花费一些时间相应中断,这里也会影响性能,如何排查?通过命令行mpstat -P ALL 5 2可以查看:

[root@VM-16-16-centos ~]# mpstat -P ALL 5 2
Linux 4.18.0-348.7.1.el8_5.x86_64 (VM-16-16-centos)  2023年08月19日  _x86_64_ (2 CPU)

10时02分15秒  CPU    %usr   %nice    %sys %iowait    %irq   %soft  %steal  %guest  %gnice   %idle
10时02分20秒  all    0.70    0.00    0.80    0.50    0.00    0.00    0.00    0.00    0.00   98.00
10时02分20秒    0    0.60    0.00    0.80    0.20    0.00    0.00    0.00    0.00    0.00   98.40
10时02分20秒    1    0.80    0.00    0.80    0.80    0.00    0.00    0.00    0.00    0.00   97.60

其中输出中包含的:

2、内存度量

(1)空闲内存

通过free我们能看到当前内存情况:

[root@VM-0-11-centos ~]# free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cache   available
Mem:        3880192      407228      713024         872     2759940     3182872
Swap:             0           0           0

从上面可以看出,free的内存越大越好,这样有剩余足够多的物理内存可以使用。

(2)Swap

Swap如上面说的是交换空间的内存数据,是linux为了释放一部分物理内存将数据临时保存在Swap空间中,通过vmstat -s查看具体信息如下:

[root@VM-16-16-centos ~]# vmstat -s
      1860492 K total memory
       274936 K used memory
       701576 K active memory
       707432 K inactive memory
       299040 K free memory
        96824 K buffer memory
      1189692 K swap cache
            0 K total swap
            0 K used swap
            0 K free swap
     12318019 non-nice user cpu ticks
       124590 nice user cpu ticks
     11848347 system cpu ticks
   2844992141 idle cpu ticks
      4677889 IO-wait cpu ticks
            0 IRQ cpu ticks
       208152 softirq cpu ticks
            0 stolen cpu ticks
     15879112 pages paged in
    985253486 pages paged out
            0 pages swapped in
            0 pages swapped out
   1330511648 interrupts
    260667271 CPU context switches
   1678004734 boot time
     58996940 forks

其中如果pages swapped in和pages swapped out每秒增长很多大,表示内存上遇到了瓶颈,需要升级机器的内存或者优化代码。

(3)Slab

在Linux中,伙伴系统是以页为单位管理和分配内存,但是现实的需求却以字节为单位,假如我们需要申请20Bytes,总不能分配一页吧?那岂不是严重浪费内存。那么该如何分配呢?Slab分配器就应运而生了,专为小内存分配而生,Slab分配器分配内存以Byte为单位,但是Slab分配器并没有脱离伙伴系统,而是基于伙伴系统分配的大内存进一步细分成小内存分配,其作用如下:

如果要排查Slab的详细信息,可以通过slabtop或者cat /proc/slabinfo,输出如下(执行slabtop):

Active / Total Objects (% used)    : 1074142 / 1101790 (97.5%)
 Active / Total Slabs (% used)      : 39843 / 39843 (100.0%)
 Active / Total Caches (% used)     : 100 / 130 (76.9%)
 Active / Total Size (% used)       : 250498.05K / 253182.16K (98.9%)
 Minimum / Average / Maximum Object : 0.01K / 0.23K / 8.00K

  OBJS ACTIVE  USE OBJ SIZE  SLABS OBJ/SLAB CACHE SIZE NAME
445302 445302 100%    0.10K  11418  39     45672K buffer_head
249102 249071  99%    0.19K  11862  21     47448K dentry
 83616  83557  99%    1.00K   5226  16     83616K ext4_inode_cache
 63240  40754  64%    0.04K    620 102  2480K ext4_extent_status
 54376  54297  99%    0.57K   3884  14     31072K radix_tree_node
 29547  29487  99%    0.19K   1407  21  5628K kmalloc-192
 28544  28488  99%    0.06K    446  64  1784K kmalloc-64
 21624  21624 100%    0.12K    636  34  2544K kernfs_node_cache
 20400  20400 100%    0.05K    240  85   960K shared_policy_node
 16276  15989  98%    0.58K   1252  13     10016K inode_cache
 10914  10914 100%    0.04K    107 102   428K selinux_inode_security
  7776   7776 100%    0.21K    432  18  1728K vm_area_struct
  7232   3921  54%    0.12K    226  32   904K kmalloc-128
  5376   5376 100%    0.02K     21 256        84K kmalloc-16
  5376   5376 100%    0.03K     42 128   168K kmalloc-32
  5120   5120 100%    0.01K     10 512        40K kmalloc-8
  4344   4306  99%    0.66K    362  12  2896K proc_inode_cache
  4096   4096 100%    0.03K     32 128   128K jbd2_revoke_record_s
  3822   3822 100%    0.09K     91  42   364K kmalloc-96
  3417   3217  94%    0.08K     67  51   268K anon_vma
  3344   3344 100%    0.25K    209  16   836K kmalloc-256
  3136   3136 100%    0.06K     49  64   196K ext4_free_data
  2190   2190 100%    0.05K     30  73   120K avc_xperms_node
  2112   2112 100%    1.00K    132  16  2112K kmalloc-1024

我们可以从以上的信息中判断那些内核模块内存分配较多(比如OBJ SIZE过大),进而分析模块的性能瓶颈。

3、方法论

以下是我参照USE方法论整理排查性能度量指标流程,其中最大挑战点在于如何发现子模块中的问题并且分析问题?后续可以单独写一篇分析。

方法论

第二部分:系统层优化

1、CPU

(1)缓存

#define N 2048

long timecost(clock_t t1, clock_t t2)
{
 long elapsed = ((double)t2 - t1) / CLOCKS_PER_SEC * 1000;
 return elapsed;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char arr[N][N];

 {
  clock_t start, end;
  start = clock();
  for (int i = 0; i < N; i++)
  {
   for (int j = 0; j < N; j++)
   {
    arr[i][j] = 0;
   }
  }
  end = clock();
  cout << "timecost: " << timecost(start, end) << endl;
 }
 {
  clock_t start, end;
  start = clock();
  for (int i = 0; i < N; i++)
  {
   for (int j = 0; j < N; j++)
   {
    arr[j][i] = 0;
   }
  }
  end = clock();
  cout << "timecost: " << timecost(start, end) << endl;
 }
}

先来看一下上面一段代码,有两个timecost输出,大家觉得哪个性能更高呢?运行输出:

timecost: 11
timecost: 67

可见第一段代码性能比第二段代码性能高6倍,之前了解过CPU缓存的应该都知道其中的原理!先看看这张图:

性能

CPU分位多级缓存,每一级比上一级耗时都差几倍,所以如果写的代码读取数据能命令更高级缓存,那么性能自然就会提高,我们再看代码访问array[i][j]和array[j][i ]的差异,array[i][j]是顺序访问,CPU读取数据时,后面的元素已经载入缓存中了,而array[j][i]是间隔访问,可能每次都不能命中缓存,既然明白了缓存的作用,那如何判断我们代码是否由于缓存未命中而损失性能呢?使用工具perf,执行 perf stat -e cache-references -e cache-misses ./a.out,输出如下:

[root@VM-0-11-centos ~]# perf stat -e cache-references -e cache-misses ./a.out
// 第一段代码
Performance counter stats for './a.out':

   6,115,254      cache-references
      13,450      cache-misses

// 第二段代码
Performance counter stats for './a.out':

     913,732      cache-references
      17,954      cache-misses

因此,遇到这种遍历访问数组的情况时,按照内存布局顺序访问将会带来很大的性能提升。

(2)分支预测

#define N 128 * 1024 * 10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ofstream ofs;
    unsigned char arr[N];
    for (long i = 0; i < N; i++)
        arr[i] = rand() % 256;
    ofs.open("rand", ios::out | ios::binary);
    ofs.write((const char*)arr, N);
    ofs.close();
    sort(arr,arr+N);
    ofs.open("sort", ios::out | ios::binary);
    ofs.write((const char*)arr, N);
    ofs.close();

    {
        unsigned char arr[N];
        ifstream ifs;
  ifs.open("rand");
  ifs.read((char *)arr, N);
        clock_t start, end;
        start = clock();
        for (long i = 0; i < N; i++)
        {
            if (arr[i] < 128)
                arr[i] = 0;
        }
        end = clock();
        cout << "timecost: " << timecost(start, end) << endl;
    }
    {
        unsigned char arr[N];
        ifstream ifs;
        ifs.open("sort");
  ifs.read((char *)arr, N);
        clock_t start, end;
        start = clock();
        for (long i = 0; i < N; i++)
        {
            if (arr[i] < 128)
                arr[i] = 0;
        }
        end = clock();
        cout << "timecost: " << timecost(start, end) << endl;
    }
}

以上代码做了两个操作,:一是循环遍历数组,判断每个数字是否小于128,如果小于则把元素的值置为0;二是将数组排序。那么,先排序再遍历速度快,还是先遍历再排序速度快呢?其输出结果:

timecost: 11
timecost: 3

从耗时可以看出排序后的数据性能要比未排序的性能高3倍,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perf stat -e branch-loads,branch-load-misses ./a.out获得输出():

// 第一段代码
Performance counter stats for './a.out':

    263,372,189      branch-loads
     89,137,210      branch-load-misses

// 第二段代码
Performance counter stats for './a.out':

    261,134,898      branch-loads
        137,210      branch-load-misses

可见分支预测对于性能提升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我们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通过优化代码提升指令缓存的命中率。

(3)多核

从CPU的缓存架构图可以看出,多核的CPU的L1,L2缓存是每颗核心独享的,如果启动某个线程,根据调度时间片,可能线程在某个时刻运行的核心1上,下一个调度时间片可能就在核心2上,这样L1,L2缓存存在不命中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能让线程或者进程独立的跑在一个核心上,这样就不需要将缓存换入缓出,理论上就可以提升性能,在Linux系统中的确提供了这种能力,通过sched_setaffinity可以绑定CPU核心,然后perf查看cpu-migrations的CPU迁移次数发现会减少,这里就不展开代码了,有兴趣的可以研究一下Nginx的worker_cpu_affinity配置,设置Nginx进程与CPU进行绑定的。

(4)向量化优化(SIMD)

SIMD全称single-instruction multiple-data(单指令多数据),在传统的计算机架构中,CPU一次只能处理一个数据元素,但是,许多任务涉及对大量数据执行相同的操作,例如对数组中的所有元素进行加法、乘法或逻辑操作等,SIMD编程通过向CPU提供专门的指令集,使得CPU能够同时对多个数据元素执行相同的操作,这种处理方式特别适合涉及向量、矩阵、图像、音频和视频等数据的计算,使用样例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 200000
#define COUNT 100

void mul_test1(float *buf)
{
    for (int i = 0; i < MAX; ++i)
    {
        buf[i] = buf[i] * buf[i];
    }
}

void mul_test2(float *buf)
{
    for (int i = 0; i < MAX; i += 4)
    {
        _mm_storeu_ps(buf + i, _mm_mul_ps(_mm_loadu_ps(buf + i), _mm_loadu_ps(buf + i)));
    }
}

int main()
{
    float buf[MAX];
    for (int i = 0; i < MAX; ++i)
    {
        buf[i] = (float)(rand() % 1000);
    }

    {
        clock_t start, end;
        float duration;
        for (int i = 0; i < COUNT; ++i)
        {
            start = clock();
            mul_test1(buf);
            end = clock();
            duration += ((double)(end - start)) / CLOCKS_PER_SEC;
        }
        printf("costtime =%.3f\n", duration * 1000 / COUNT);
    }
    {
        clock_t start, end;
        float duration;
        for (int i = 0; i < COUNT; ++i)
        {
            start = clock();
            mul_test2(buf);
            end = clock();
            duration += ((double)(end - start)) / CLOCKS_PER_SEC;
        }
        printf("costtime =%.3f\n", duration * 1000 / COUNT);
    }
    return 0;
}

从输出来看,SIMD在性能上比通用写法要快很多,如下(这里编译时关闭优化选项g++ O1/O2/O3等,防止编译器优化可以对比出性能):

costtime =0.513
costtime =0.274

(5)PGO和LTO等编译器优化

通常在代码编译期间,编译器会做优化有很多,除了gcc通过-O1 -O2 -O3,内联,尾递归等优化外,现在了解比较多的是PGO和LTO:

PGO优化样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long m = 502000000;
char arr[4] = {'1', '2', '3', 0};

long timecost(clock_t t1, clock_t t2)
{
    long elapsed = ((double)t2 - t1) / CLOCKS_PER_SEC * 1000;
    return elapsed;
}

long test()
{
    long sum = 0;
    int a = 0;
    for (a = 0; a < m; ++a)
    {
        sum += atoi(arr + (a % 2));
    }
    return sum;
}
int main(int argc, const char *argv[])
{
    clock_t start, end;
    start = clock();
    long sum = test();
    end = clock();
    cout << "sum: " << sum << ", timecost: " << timecost(start, end) << endl;
    return 0;
}

// 执行如下命令:
g++ test5.cc -O2 -o origin
g++ test5.cc -O2 -fprofile-generate -o trace
./trace
g++ test5.cc -O2 -fprofile-use -o optimized 
./origin
./optimized

// 输出结果:
[root@VM-0-11-centos ~]# ./trace
sum: 36646000000, timecost: 4710
[root@VM-0-11-centos ~]# g++ test5.cc -O2 -fprofile-use -o optimized
[root@VM-0-11-centos ~]# ./optimized
sum: 36646000000, timecost: 4670
[root@VM-0-11-centos ~]# ./origin
sum: 36646000000, timecost: 4710

从输出的结果看提升一小部分性能,如果程序更加复杂,性能提升会更多,如果有兴趣也可以了解关于微软的团队使用Profile Guided Optimization(PGO)和Link-time Optimization(LTO)来优化Linux内核和Redis提升性能。

2、内存

(1)内存池

内存池或者对象池是高性能编程一种重要的优化方式,假设在实际代码开发过程中,需要频繁申请和释放内存4个字节的内存,与其把这4字节释放给操作系统,不如先缓存着放进内存池里,仍然当作用户态内存留下来,进程再次申请4字节内存时就可以直接复用,这样速度快了很多,其中ptmalloc,tcmalloc和jemalloc库都是通过类似方式实现,这里为了快速了解,我们直接tcmalloc为例剖析。

tcmalloc

(2)一些场景下可以优先使用栈

从以下代码我们验证一下堆上和栈上分配内存,看看性能对比(这里取出了编译器优化):

void test_on_stack()
{
    int a = 10;
}

void test_on_heap()
{
    int *a = (int *)malloc(sizeof(int));
    *a = 10;
    free(a);
}

// 输出如下:
timecost: 258
timecost: 6664

可见栈上分配内存性能更高,为什么?这里主要是栈是编译期提前分配好了,而且栈是顺序访问,再者栈的数据可以直接到寄存器映射,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是线程在栈是独立的,访问的数据是无需加锁的,所以在实际写代码过程中,对于占用空间少且频繁访问的都可以通过栈上内存分配来操作。顺便说以下,golang为了更好的性能,底层代码中很多都是通过栈分配,当分析非逃逸的变量,即使使用make分配内存也是在栈上(具体可以读读golang的源码)。

第三部分:锁

多线程情况下,为了保证临界区数据一致性,往往通过加锁解决问题,包括互斥锁,自旋锁,乐观锁等等,当然不同场景的方式不一样,那下面我们来介绍几种高性能情况下锁的使用。

(1)互斥锁与自旋锁

互斥锁:当你无法判断锁住的代码会执行多久时,应该首选互斥锁,互斥锁是一种独占锁,但是互斥锁有对应的问题是:内核会不断尝试获取锁,如果获取不到就会休眠,只有获取到了才会执行逻辑,这里要注意的是在线程获取锁失败时,会增加两次上下文切换的成本,从运行中切换为休眠,以及锁释放时从休眠状态切换为运行中,这种频繁的上下文切换和休眠在高并发服务无法容忍的行为;

自旋锁:通常如果对于一些耗时很短的操作,可以尝试使用自旋锁,自旋锁比互斥锁快得多,因为它通过CPU提供的CAS函数(全称 Compare And Swap),在用户态代码中完成加锁与解锁操作,比如while (!(CAS(lock, 0, args))) { ... },CAS是原子操作,有三个参数(内存位置V、预期原值A、新值B),其中这段代码如果lock==0则更新lock=args,否则继续循环。但是自旋锁会面临ABA的问题(线程1读到A值,但是线程2抢占将A改为B,再修改回A,然后线程1抢占就会认为没有修改,然后继续执行),所以在为了追求高性能,同时也要考虑各个锁的缺点,从而避免BUG;

读写锁:如果业务场景能明确读写,可以选择使用读写锁,当写锁未被锁住时,读锁可以实现多线程并发,当写锁锁住后,读锁阻塞,所以读写锁真正发挥优势的场景,必然是读多写少的场景,否则读锁将很难并发持有;

(2)乐观锁

什么是乐观锁?基于乐观的情况,假设认为数据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冲突,所以在数据进行提交更新的时候,才会正式对数据的冲突与否进行检测。

乐观锁常用实现方式通过版本号,每个数据记录都有一个对应的版本号,事务在更新数据时,先读取数据的当前版本号,并在提交时检查该版本号是否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变化,说明操作是安全的,可以提交,如果发生变化,就需要进行回滚或重试操作。

从乐观锁的场景可以看出,对于读多写少的情况下,乐观锁是能减少冲突,提升性能。

(3)无锁编程

为了高性能,我们前面提到减少上下文切换,减少临界区冲突,其中锁是最大的障碍之一,如果能通过无锁编程,这样能提升性能。

乐观锁是一种无锁编程,上面已经介绍了,通过版本号或者CAS减少冲突,能实现不加锁;

线程局部变量,通过在GCC定义__thread变量,实现线程局部存储,存取效率可以和全局变量相比,__thread变量每一个线程有一份独立实体,各个线程的值互不干扰,某些场景下可以通过操作线程内的局部变量后,统一同步到全局变量,实现不加锁或者减少锁;

临界区Hash,之前在业务场景中遇到需要频繁操作指定全局数据,但是线程之前操作的数据却在某个时刻是独立,这种场景可以将临界区的数据Hash到各个槽中,当线程需要操作数据,可以先取槽的位置,然后到对应的槽位上操作数据即可,这样减少锁锁住的数据区域或者直接不加锁可以提升性能;

将功能设计为单线程,如果是单线程程序自然就不需要加锁了,比如Redis6.x之前的版本都是单线程处理,这样数据结构简单,避免上下文切换等。

来源:周末程序猿内容投诉

免责声明:

① 本站未注明“稿件来源”的信息均来自网络整理。其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的所属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收集整理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作为临时的测试数据,供内部测试之用。本站并未授权任何人以任何方式主动获取本站任何信息。

② 本站未注明“稿件来源”的临时测试数据将在测试完成后最终做删除处理。有问题或投稿请发送至: 邮箱/279061341@qq.com QQ/279061341

软考中级精品资料免费领

  • 历年真题答案解析
  • 备考技巧名师总结
  • 高频考点精准押题
  • 2024年上半年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第二批次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难度     813人已做
    查看
  • 【考后总结】2024年5月26日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第2批次考情分析

    难度     354人已做
    查看
  • 【考后总结】2024年5月25日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第1批次考情分析

    难度     318人已做
    查看
  • 2024年上半年软考高项第一、二批次真题考点汇总(完整版)

    难度     435人已做
    查看
  • 2024年上半年系统架构设计师考试综合知识真题

    难度     224人已做
    查看

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猜你喜欢

AI推送时光机
位置:首页-资讯-后端开发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编程学习网 内容吧
首页课程
资料下载
问答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