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K,即求数组的最小(或最大)的 k 个数,且不要求这些数要排序返回。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面试题。解法也是相当的多,能较好考察面试者的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
求最小和最大的思路是一样的,我们假设要求的是最小的 k 个数。
对应的 LeetCode 题目地址有两个:
- 《剑指 Offer(第 2 版)》第 40 题:https://leetcode-cn.com/problems/zui-xiao-de-kge-shu-lcof/
- 《程序员面试经典(第 6 版)》17.14 题:https://leetcode-cn.com/problems/smallest-k-lcci/
排序
最简单的方式是全排序,即对数组的所有元素都进行升序排序,然后取前面的 k 个数。通常都会用编程语言自带的排序 API,正确性有所保证。
function getLeastNumbers(arr: number[], k: number): number[] {
return arr.sort((a, b) => a - b).slice(0, k);
};
实际开发中如果有这个需求,且数据量不大,用自带的排序方法是最稳妥的。
因为排序方法底层通常是快排这些时间复杂度优秀的排序算法,所以全排序的时间复杂度是 O(n*log(n)。
在全排序的基础上,其实可以做个优化,做 局部排序。有些算法(冒泡和选择排序)的排序过程中,第 i 次迭代,都会使得第 i 个元素置于最终排好序后所在的位置。
这里我们看看魔改选择排序的实现:
function getLeastNumbers(arr: number[], k: number): number[] {
let min: number;
let minIdx: number;
for (let i = 0; i < k; i++) { // 这里迭代了 k 次
min = arr[i];
minIdx = i;
for (let j = i + 1; j < arr.length; j++) {
if (arr[j] < min) {
min = arr[j];
minIdx = j;
}
}
[arr[i], arr[minIdx]] = [arr[minIdx], arr[i]]; // 交换
}
return arr.slice(0, k);
};
只要我们将原来的 n 次迭代改为 k 次迭代,就能获得一个只是前 k 个数组元素做了排序的数组。
局部排序在原来时间复杂度为 O(n^2) 的排序算法的基础上,优化为了 O(k*n)。
当 k 很小时,局部排序的效率要比全排序的高。
快排思想
快速排序的核心是 分治 和 分区。
限于篇幅,具体的快排原理和实现可以看我的这篇文章:经典快速排序实现
简单来说,快排的实现是,每次取一个基准值 pivot,将小于等于 pivot 的放到左区间,大于的放到右区间。然后针对这两个区间继续同样操作,直到区间大小小于等于 1 为止,是自上而下的递归。
原来快排对两个区间都要进行递归,现在改造为选择性地递归。
每一次分区(partition)后:
- 如果 pivot 所在的位置小于 k,递归就可以结束了,此时数组的前 k 个数组元素就是最小的 k 个元素;
- 如果 pivot 所在的位置在 k 的左侧,说明 pivot 的左区间可以不用排序了,小于等于 pivot 的值都在左侧。然后对右区间进行递归;
- 如果 pivot 所在的位置在 k 的右侧,则 pivot 的右区间不用考虑了,需要对左区间递归。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每次分区分后 pivot 所在索引的值就是整个数组排过序后应该为的值。 这是我们可以不管其中一个区间的原因。
function getLeastNumbers(arr: number[], k: number): number[] {
partition(arr, 0, arr.length - 1, k);
return arr.slice(0, k);
};
function partition(arr: number[], lo: number, hi: number, k: number) {
if (lo >= hi) return;
const pivot = arr[hi]; // 这里可以改为随机选择 pivot
let i = lo;
for (let j = lo; j < hi; j++) {
if (arr[j] <= pivot) {
swap(arr, i, j);
i++;
}
}
swap(arr, i, hi);
// 原本的快排的 partition 的最后是这两行,现在改为现在的下面这五行
// partition(arr, i + 1, hi, k);
// partition(arr, lo, i - 1, k);
if (i < k) {
partition(arr, i + 1, hi, k);
} else if (i > k) {
partition(arr, lo, i - 1, k);
}
}
function swap(arr: number[], i: number, j: number) {
let tmp = arr[i];
arr[i] = arr[j];
arr[j] = tmp;
}
平均时间复杂度是 O(n),最坏时间复杂度是 O(n^2)。不管怎样总体上都比快排效率高,除非极端情况。
大顶堆
大顶堆是个完全二叉树,特点是:任何一个节点的值都大于等于子树任意一个节点的值。
我们创建一个大小为 k 的大顶堆。先放入 k 个元素。后面想放入新元素时,先和堆顶元素(堆的最大值)对比。如果小于堆的最大元素,说明这个堆顶元素不合格,不可能为 TopK 的一员,将其出堆,然后让新元素入堆;否则新元素不入堆。
一直这样操作直到遍历完整个数组。最后这个堆就是我们要的 TopK。
JavaScript 没有内置堆或优先队列这些数据结构,就暂且不实现了。
入堆的时间复杂度是 O(log k),要入堆 n 次,所以总的时间复杂度是 O(n*log k)。
如果你需要动态维护 TopK,比如网站的每日排行榜,用大顶堆方案会更合适。
结尾
总的来说,快排思想的方案时间复杂度最低,大顶堆适合需要动态维护 TopK 的情况,而全排序则适合写业务代码且数据量不大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