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此之前,保证疫情间上海重点行业的正常运转就是政府在着手考虑的问题。工信部副部长、上海前方工作组组长王江平召开视频会议,研究建立产业链供应链诉求应急协调机制,设立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保运转重点企业“白名单”,集中资源优先保障集成电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666家重点企业复工复产。
图源:工信部官网
在这666家重点企业中,半导体企业备受关注,从芯片设计到晶圆代工再到芯片的封装测试,乃至芯片材料和设备,基本覆盖了整个半导体产业链以及国内外不少知名半导体厂商。如,中芯国际、华虹、积塔半导体、ASML、应用材料、泛林半导体等等。
半导体产业链终于开始有了更多的确定性。
复工不易
像中芯国际、华虹等晶圆制造厂因其工作环境特殊,晶圆生产的自动化程度高,且要求工作区间为高度清洁的无尘室,以免影响芯片的良品率,因此仅需少部分身穿全封闭防尘服的工作人员,存在较少的传播、感染风险,此类企业也早已开始实施闭环生产,以保障国内半导体产业链的稳定。
韦尔股份、晶晨股份、中颖电子等上海的芯片设计公司则大多保持员工线上远程办公,整体研发效率虽然会受到一些影响,但基本能保持公司的正常运转,民生证券表示不少芯片设计公司的产品直接从封测厂商发出,公司库房存货物流基本不受影响。
上海的封测厂商的情况则没有那么乐观,像安靠、日月光上海、紫光宏茂等封测企业不同于晶圆工厂,封测工厂为劳动力密集型工厂,其生产制造环节对人力的需求较大,也因此受疫情的直接影响更严重,如安靠在此期间曾有数起外高桥保税区厂内员工感染,导致工厂暂时停工进行厂区消杀、员工核酸的情况。
据不少上海本地媒体报道,虽然不少半导体企业在此前就已开始复工,但由于上述企业属于闭环生产,原材料入沪以及成品出沪成为了最大难点,这使得上海半导体企业的复工复产没有融入到中国的半导体产业链中,这也是为何华为消费者业务CEO、智能汽车BU CEO余承东表示上海如果继续不能复工复产的话,5月份之后,所有科技/工业产业涉及上海供应链的,都会全面停产,尤其是汽车产业。
图源:余承东朋友圈截图
针对这些情况,此次上海市经信委与工信部、交通部等多部门的合作,工作组已深入半导体产业链龙头企业,通过点对点、一对一、短平快的方式,及时协调解决关键原材料库存告警等影响稳定生产的急迫问题。
此外“白名单”企业复工要面对的挑战还在于员工的返岗——部分企业符合复工条件的员工有限。汽车内饰件公司岱美股份的一位负责人表示:“我们昨晚连夜统计了一下,能符合上班条件(楼栋和本人连续七天阴性)的员工不到40%。”
图源:微博截图
中国的半导体第一城
上海复工复产的急迫和迅速,也提醒着人们上海对于中国的半导体产业链的重要性,几近全国半导体产业规模的四分之一都在上海一市,上海可以说是中国的“半导体第一城”。
首先,从半导体产业产业链的布局上来说,上海是拥有国内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从芯片设计、先进制造到半导体设备、半导体采莲、半导体封装测试乃至EDA等细分领域,上海囊括了整个半导体的完整链路,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最集中的地区。
其次,从半导体产业产业链的地位上来说,上海是国内半导体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全球排名前十的晶圆代工厂,中国大陆占据两个名额,分别是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两家晶圆厂都位于上海的浦东新区。
此外,在设计业,上海市有展讯通信、格科微电子、联芯科技、上海复旦微电子,国内光刻机龙头上海微电子与刻蚀机龙头中微半导体也位于上海。更不提,上海新昇、沪硅产业、锐迪科等等颇具实力的国内老牌半导体企业。放眼国际,大量国际半导体巨头也基本在上海设有分公司或办公点。帮助张汝京回国创办中芯国际的江上舟(中芯国际前董事长)曾有有一句豪言:“未来上海在集成电路生产方面,将有可能超过中国台湾。”
上海历来都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镇。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国的半导体工厂建设浪潮下,上海元件五厂、上海无线电七厂、上海无线电十四厂、上海无线电十九厂等多家半导体工厂成立,其中上海无线电十四厂在1968年率先完成了国内PMOS电路的研发生产,并在之后与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相继研发出CMOS电路,是国内半导体技术的领军企业。
改革开放后,上海企业率先采用合资的方式解决了技术、资金和市场的问题。如,1988年上海无线电十四厂和上海贝尔公司合资设立的上海贝岭,是我国第一家成立的中外合资半导体企业,1992年著名的姓“社”还是姓“资”的讲话就是在上海贝岭发生,1998年上海贝岭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我国首家上市的半导体企业,上海贝岭也不负众望建成了中国大陆第一条4英寸芯片生产线。
2000年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愈加成熟,以及国际半导体产业链的转移,上海的半导体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2000年4月中芯国际在上海成立;2002年2月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上海产业化基地成立,英伟达等知名企业落地;2004年,台积电在大陆的第一条8英寸产线落户松江;2005年9月,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落户上海。
除了国际知名半导体公司纷纷来沪,在集成电路热潮驱使下,一大批半导体人才纷纷来到上海创业,上海迎来了半导体创业的黄金时代,一大批半导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01年,武平、陈大同、范仁勇从硅谷回国创办展讯通信(2018年展讯通信和锐迪科微电子正式合并为紫光展锐),我国基带芯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3年,赵立新从美回沪,创立了格科微电子,使我国的图像传感器芯片打开了市场。2004年,戴保家、魏述然在上海创立了锐迪科,其“小灵通”射频芯片闻名全国……
到了2021年,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英指出,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已达到2500亿元,占据全国集成电路规模的1/4,上海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排名第二的省市,仅次于拥有南京、无锡、苏州等半导体重镇的江苏省。上海的半导体产业有多重要,此次疫情对产业链的冲击就有多严重,这也是为何在工信部的文件中集成电路排在各重点行业之首的原因。
疫情、缺水、暴风雪、地缘政治、有害物质泄露……全球半导体产业近年来常常因为各类原因导致产业链受到冲击,这一方面给产业上下游带来切肤之痛,但从另一方面考量,这其实让整个行业有了很高的危机意识和一定的抗压能力,如各工厂都有自己的库存周期、半导体产业链的全球化分工,使鸡蛋不装进一个篮子里。现在上海各企业和政府都用自己的方法在稳生产、保供应链,在对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破坏还没有像余等人说的那么极端前,开始给脆弱的链条带来一些稳定性。